2020年1-5月中文上架新书(部分)

最后更新:2023-11-23作者:访问量:547

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

张冲 著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10)

【馆藏地】文科馆文学艺术书库

【索书号】I561.073 /S18Z7

【简介】 本书以作品类型为横轴, 以时间节点为纵轴, 将莎士比亚的39部作品分为“喜剧”“英格兰历史剧”“罗马历史剧”“悲剧”“传奇剧”五大部分进行讲读评议。陌生的戏, 聊聊有趣的情节; 熟悉的戏, 分析精妙的设计; 题材近似的戏, 比较对照中见异同; 脍炙人口的戏, 另类品读中解深意。


华盛顿的起床号:南北战争与现代美国的诞生

【英国】玛格丽特·利奇 著;秦传安 译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20198)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K712.43 /L37A

【简介】美国命悬一线:挺过去,是霸主崛起,否则就是分崩离析。——这就是1942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华盛顿的起床号》讲述的故事。

1860年:美国首都正在散乱扩张,这里破碎又肮脏,爱国与叛国激烈相争,而很快要将举国卷入血海的不同政治路线,更将其彻底撕裂。这座混乱而腐败的年轻城市中,到处是好战的国会议员、谋叛的阴谋家和心比天高的妓女。志愿军士兵从国会大厦穹顶晃出,刺客在大道上阔步,而亚伯拉罕·林肯则在联邦迈向战争的时候,全力捍卫自己作为总统的合法性。

《华盛顿的起床号》中的焦点,是内战期间华盛顿的日常政治,以及火烧眉毛的诸般要务。从横七竖八堆满街道的尸体散发的恶臭,到玛丽·林肯晚礼服上的开领花边,玛格丽特·利奇以亲切而迷人的细节,写活了这座城市和其中那些名震后世的大人物——亚伯拉罕·林肯、杰斐逊·戴维斯、罗伯特·李、威廉·西华德以及玛丽·苏拉特。

利奇的这部经典杰作,至今被公认为既是令人叹服的学术成就,又是一部罕见的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


理性、生命与世界

汪堂家 著;吴猛 编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10)

【馆藏地】文科馆文学艺术书库

【索书号】B-53 /W28

【简介】该书是一本论文集,收录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汪堂家教授生前发表的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全部著述分为十个主题,分别为“哲学总论”“死亡哲学”“近代西方哲学研究”“德法哲学相互接受史研究”“现象学研究”“德里达和后结构主义研究” “建构主义研究”“利科与诠释学研究”“杜威与实用主义研究”“伦理学研究”,在每个主题下分别选入两至多篇代表性文献,将汪堂家教授一生的学术工作比较全面地呈现给读者。另外,本书还收录了一组有代表性的学术随笔。


公司与将军:荷兰人与德川时代日本的相遇

【英国】亚当·克卢洛 著


【出版者】中信出版集团 (20195)

【馆藏地】文科馆政经法阅览室

【索书号】F755.619 /K42

【简介】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向亚洲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自涉足日本市场以来,荷兰人毫无话语权。荷兰东印度公司期望能在德川幕府的秩序中寻求一席之地,但他们的尝试却屡屡受挫。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地位,荷兰人利用外交、武力、经济等各种手段,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利益。在和德川幕府的一次次交锋中,荷兰人反复定位自己,他们到底是侵略成性的海盗,还是只想分一杯羹的商人?是“荷兰国王”的合法代理人,还是幕府的忠诚附庸?是顽固的殖民者,还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荷兰人不断在进退的边缘试探。在17世纪全球化背景下,这个世界股份制公司的翘楚究竟如何跨越迥然相异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圈,维持与亚洲政府的外交、商业、政治关系?又是如何建造自己的海外商业帝国的?本书仔细审视了近代早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日本德川幕府的斗争,重新定义了“欧洲崛起”。


当柏拉图遇到卢米埃尔:电影中的哲学思辨

郁喆隽 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20197)

【馆藏地】文科馆文学艺术书库;哲学学院资料室

【索书号】J90-02 /Y84

【简介】本书是哲学、科幻和电影之间的一场场对话,作者在这三个角度切换,借电影内容,谈哲学命题。虽然谈《黑客帝国》《朝圣之路》《一千五百万的价值》《星际穿越》等科幻电影,但直指哲学命题,如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如《理想国》,如“中文屋”“钵中之脑”等思想实验。时而软科幻,时而硬哲学。“当柏拉图遇到卢米埃尔”,注定是一场哲学与电影的邂逅。


与达尔文共进晚餐

【英国】乔纳森·西尔弗顿 著;任烨 译

【出版者】中信出版集团 (20199)

【馆藏地】理科馆理科书库;医科馆中文图书区

索书号】N91-49 /X15

【简介】 这是一顿令人愉悦的大餐,充满食物、厨艺、人类与生物共同演化的科学,揭示了我们的采买清单、食谱和餐厅菜单的内容,并非只是带来美味的材料。这其中蕴藏许多迷人的天择故事,结果影响了我们的盘中物,也影响了我们的品味。西尔 佛顿结合了料理、科学和人类社会,把自然史、考古学、生物学、人物传记,跟食物的故事串连起来,使得每一顿饭都值得细细品尝,都成为丰盛的思想飨宴。


传染病的文化史

【美国】洛伊斯·N.玛格纳 著;刘学礼 主译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9)

【馆藏地】医科馆中文图书区

【索书号】R51-091 /M14

【简介】本书是一部从传染病入手的社会文化史著作,共九章,分别论述了“传染病与历史:概述”“瘴气、传染和疾病的细菌理论”“微生物学、现代手术及治疗基础”“病毒和病毒性疾病”“卫生革命、公共卫生、清洁运动与流行病防治”“传染病防控的艺术与科学”“新发传染病”“生物武器与生物恐怖主义”“传染媒介与新观念:从慢性病到微生物群”等方面的内容,对传染病与微生物学,作了文化史方面的介绍。


一生的故事

【俄罗斯】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著,非琴 译

【出版者】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94)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I512.45 /P131A(2)

【简介】 历时十七载,潜心创作出洋洋洒洒的六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历时三年,按照自己的译文标准泣血翻译出接近原作的逾百万生动文字,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非琴,俄罗斯和中国的两位文学巨匠,联手花费二十年时间,向中国的广大读者奉献了一部足以震撼人心的传世经典。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这部压卷之作,包括《遥远的岁月》《动荡不安的青年时期》《一个未知时代的开始》《怀着巨大希望的时期》《投向南方》《漫游的书》等六部,讲述了19世纪最后几年和20世纪最初几十年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和精神世界,书写了作者对“我们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和生活的深深的魅力”的真实感悟。小说以一个迷恋大海的少年幻想者的回忆为叙事主线,着力刻画船夫、马车夫、海军军士等普通小人物的不平凡阅历和个性及其对少年命运的深远影响,将对高加索大自然的描绘、航海奇遇和荒无人烟的森林旅行交织在一起,故事引人入胜。特别是书中主人公在船员的鼓励下不惧艰险、敢于搏击海浪的励志情节,鼓舞了无数读者去探究困境中成长的意义,学会直面困难、顽强争取胜利。小说完美地实现了“唤起读者心中善良的情感”的写作动机,受到了广大俄罗斯文学爱好者的追捧。

非琴,是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作家,一生钟情于俄罗斯文学优秀作品的翻译,所译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普里什文的《大地的眼睛》等,都拥有广泛的中国读者,成为读者心目中永恒的经典。其译风简洁明快,在忠于原著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做到“雅致”,绝不脱离原文故作高雅,因此,其译作尽可能地向读者传达原作的韵味和品质,使读者获得原汁原味的营养和美感。

两位文学巨匠,以不同的语言讲述同样的故事,将俄罗斯经典文学的魅力尽情展现给中国的千千万万个读者。《一生的故事》出版问世,是非琴先生一生孜孜以求的归宿,更是千千万万中国读者的福音。


筷子:饮食与文化

【美国】王晴佳 著;汪精玲 译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2)

【馆藏地】理科馆理科书库

【索书号】TS972.23 /W35

【简介】 今天世界上每五人中就有一个用筷子进餐。大约7世纪以来筷子在亚洲地区的广泛使用促成了一种独特饮食习惯的产生。因此有学者指出,依照取食方式的特点,亚洲存在着一个独特的“筷子文化圈”,它同时与儒家文化产生和影响范围相一致。历史上,筷子的地位和使用,随着北方面食的出现和普及、南方消费大米的增加、茶点的流行以及合食制的产生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与之相关的礼仪规范也逐渐形成。筷子还被赋予了美好的爱情意义和道德价值,而不同材质的筷子也有独特的内涵。随着现代消费主义的流行,一次性筷子风靡全球,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环保问题。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美国】斯文·贝克特 著;徐轶杰 杨燕 译

【出版者】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4)

【馆藏地】文科馆政经法阅览室

【索书号】F316.12 /B45

【简介】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一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一起。在贝克特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色,贝克特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现在这个存在着巨大不平等的世界的。本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