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中文上架新书(部分)

最后更新:2023-11-23作者:访问量:217

诗的见证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黄灿然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版 (2016年9月1日)
【馆藏地】文科馆文学艺术书库
【索书号】I513.072 /M59(2)
【简介】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盛宣怀与“中国的十一个第一”

盛承懋 著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0月1日)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K825.3 /S51E
【简介】 本书作者盛承懋为盛宣怀之曾孙——盛承懋,此书讲述了他的曾祖父盛宣怀的一生功勋,包括盛宣怀的思想主张、实业救国、创办大学等。全书共12章,分别从不同时期、不从方面讲述了盛宣怀先生的贡献。
 
 
 
 
 
 
 
 
 
 
无尽的谈话

【法国】莫里斯·布朗肖 著,尉光吉 译
【出版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9月1日)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B565.59 /B972C
【简介】由法国莫里斯·布朗肖所著、尉光吉翻译的这本《无尽的谈话(布朗肖作品集)(精)》如此的厚度或许证实了标题的“无尽”之意。但“谈话”是什么?一种言说的需要,一种写作的迫求。在和列维纳斯、勒内·夏尔、米歇尔·福柯、乔治·巴塔耶等人的无形的谈话中,他者和断片的言语激发了一场走向极限的逃逸运动,这既是对未知的外部空间的迎接,也是对形而上学阴影的脱离。因此,不再只是纯粹的文学批评,布朗肖意图在谈话中容纳哲学、伦理、艺术和神学在内的诸多思想之可能性。“谈话”是书的半成品,尚未成为有作者签名和封面包裹的书。在这些字字珠玑的谈话里,布朗肖与作家和哲学家之间的机锋为我们理解法国当代思想提供了一把关键的钥匙。
 
 
人类纪里的艺术:斯蒂格勒中国美院讲座

【法国】贝尔纳·斯蒂格勒 著
【出版者】重庆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1月13日)
【馆藏地】理科馆理科书库
【索书号】N02 /S811
【简介】本书囊括了斯蒂格勒教授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以及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的邀请,于2015年2月26日至3月4日和2016年3月17日至20日,两次访问中国美术学院所作的关于数码时代普遍无产化状况下的审美判断和元电影、书写、屏幕与欲望之间的关系的系列讲座;以及2015年3月6日在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如何克服我们身处其中的“人类纪”的讲座发言。这几场讲座既包含斯蒂格勒教授最新鲜的思考与批判,又牵引出他庞大深厚的哲学框架和系统。
 
 
拉丁文帝国

【法国】弗朗索瓦·瓦克 著;陈绮文 译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1版 (2016年8月1日)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H771 /W13
【简介】 随着罗马帝国打遍天下的拉丁文,曾经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虽然罗马帝国瓦解了,但拉丁文深厚的文化和知识宝库依然让这种语言流传至今。拉丁文孕育了许多文明的种子,它的文字深深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各种语言,至今,所有生物物种的学名仍然以拉丁文命名。
文艺复兴运动后,拉丁文在16 世纪获得史无前例的重视。天主教教会决定以拉丁文作为礼仪语言,学校也以教拉丁文为主,西方世界沉浸在拉丁文的世界中。虽然当时各地方言日益抬头,拉丁文仍以其优异的文化传统屹立不摇。拉丁文是各种方言词汇之母,是学习西方语言所无法规避的必经之路。然而随着讲求效益的近代社会出现,西方世界面临了一场语言的大革命。虽然各界领袖极力拥护拉丁文,声称拉丁文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根源,但仍不敌实用性的挑战。如今拉丁文不再独占教会礼仪,学校也不再强制学习拉丁文,但仍有些许学生投入拉丁文的怀抱,缅怀那份文明源头的历史。本书资料丰富,分析透彻,将带你重温拉丁文及西方文化的近代史。
本书讲述了拉丁文从16 世纪复兴到20 世纪中期衰落的历程,讲述了它如何在此期间从文化上团结起整个欧洲,就如同汉语维系着中国一样。欧盟的命运令人忧心,但诚如《卫报》所说:“就某种不同寻常的严肃角度而言,我们要想从欧洲的过去中读到它的未来,不妨看看这本迷人的《拉丁文帝国》。”
 
 
学术精神的爝火(全三卷)

湖北大学文学院 编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2月1日)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C092 /H55 /
【简介】本书精选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学科知名老教授等在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以及中学语文教育等中文各个学科领域内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针对学界形上毁弃、形下雷鸣的现状,以找回失落的学术精神为理念,真实呈现出当代人文学术一隅的生存状态,为反思一个时代的学术,实现学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个来自基层的“活”的样本。从中可以窥见,文学工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解冻”思潮涌动下的独立思考、60年代政治风云的变幻中孤独求真、70年代反智愚民狂潮中彰显学术良知、80年代投身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历史大潮、90年代穿越浮躁喧嚣世风的学术守望,以及新世纪献身学术的整个漫长而坎坷的思想历程。可以说,全书既是一部学术史,又是一部思想史。其中某些成果曾在当代文学史、学术史上有过重要影响。
 
 
芒果的滋味

【塞拉利昂】玛利亚图·卡玛拉 【加拿大】苏珊·麦克里兰 著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2月1日)
【馆藏地】文科馆文学艺术书库
【索书号】I449.859 /K12
【简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玛利亚图是一个生活在塞拉利昂小村庄的普通女孩。在上个世纪末发生在塞拉利昂的内战中,她被叛军砍去双手,成为二十世纪最令人发指的战争的受害者之一。可是,灾难还不仅如此。其后她又经历了失去童贞、意外怀孕、到处逃难、骨肉夭折等诸多悲惨命运。暴乱结束后,玛利亚图受到国际社会的资助。最后她来到加拿大,终于有了健康的生活和心态。她的经历令人心酸,也发人思考。
 
 
图画史: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

【英国】大卫·霍克尼,马丁·盖福德 著
【出版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1月1日)
【馆藏地】江湾2号密集书库
【索书号】J209.1 /H97
【简介】大卫·霍克尼说,要转述所见,办法是用图画。然而一切图画制作者都面临一个共同难题:如何将三维的人、物和场所压缩到二维平面上?对这个难题有各式图画作为解答,这些图画常常被归入“绘画”“摄影”或“电影”等鸽子笼里,而另一种思路是用时间和风格对其分类:中世纪、文艺复兴或者巴洛克。可是霍克尼提出,不论制作工具是画笔、相机抑或电脑程序,不论所处位置是在洞穴石壁上还是电脑屏幕上,它们首先都是图画。为了理解人类如何观看周遭世界,进而理解人类自身,我们需要一部图画史。这就是本书。
凭借大半生从事绘画、素描及使用相机制像所掌握的知识、所具备的热情,霍克尼与艺术评论家马丁·盖福德合作,共同探索人类在历史上如何制作图画以及为什么要制作图画。平面上的笔痕为什么会有意义?怎么在静态图画中呈现运动?反之,电影、电视与老大师们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有哪些办法,能够将时空压缩进一幅静态图像里——不论是布上的还是屏幕上的?图画呈现的是什么——是真相还是谎言?照片是以我们的体验方式来再现世界的吗?
通过将丰富的图像并置在一起——迪斯尼动画片的定格画面与歌川广重的日本木版画,爱森斯坦执导的电影剧照与委拉斯开兹的油画——两位作者跨越了通常横亘在高雅文化与通俗娱乐之间的界限,并将不同时代和媒介别开生面地联系在一起。以霍克尼里程碑式的著作《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为基础,两位作者进一步提出电影、摄影、绘画和素描之间具有深刻
的内在联系。《图画史——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富于洞见、发人深省,对认识人类如何再现现实裨益良多。
 
 
科技之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50大全球突破性技术深度剖析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著
【出版者】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1月1日)
【馆藏地】理科馆理科书库
【索书号】N11 /M12
【简介】《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从2001年开始,每年都会公布“10大突破技术”,即TR10(Technology Review 10),并预测其大规模商业化的潜力,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重大影响。
这些技术代表了当前世界科技的发展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将引领面向未来的研究方向。其中许多技术已经走向市场,主导着产业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
正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主编JasonPontin所说,突破性技术的定义非常简单,那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高质量运用科技的解决方案。有些技术是工程师们天才创意的结晶;而有的则是科学家们对长期困扰他们的问题所采取的诸多尝试的集大成者(比如深度学习)。评选“10大突破技术”的目的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示新创新成果,同时也是为了强调是人类的聪明才智促生了这些创新技术。
本书收集了2012年-2016年的50大突破技术。这些技术是为解决问题而生,将会极大地扩展人类的潜能,也有可能改变世界的面貌,值得在未来十年内给予特别关注。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陈宝良 著
【出版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1月1日)
【馆藏地】文科馆政经法阅览室
【索书号】D691.71 /C44A
【简介】“明学”作为“宋学”的继承者,并称“宋明理学”。明代的士大夫理应属于隋唐以后新型的士大夫,然就明代士大夫极度追求“清议”,且具个性解放的特点来说,其精神世界则又是六朝士大夫的直接继承者。《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从君子、小人之辨,出处、仕隐的困惑,忠孝节义的两难困境,生与死的抉择,雅俗之辨及其互动等多个视角,通过思想与社会交互为用的研究方法,亦即从历史与社会的脉络中去阐释明代士大夫的知识与行动。这无疑与以往的研究过于偏向“观念史”不同,而是希望在政治史、教育史、地域研究等领域的相互关联之下,重新诠释明代思想史的实际动态。这是一种精神史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考察士大夫的精神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