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漂移:都市废墟中的漫游者与创生者
陈蔚镇 著
【ISBN】978-7-5426-8434-9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11月)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C912.81 /C483
【简介】 上海,一座景象之城。越来越多的地方变成观光地,新的地点和活动还在继续被发掘;而被人们遗忘的是越来越狭小逼仄的日常世界,还有寂静的废墟。晚近的三十年,上海近二分之一的城市空间改弦更张。以2021为时间切片,上海外环内大约有1000多处废墟,包含工业废墟、废弃花园或旧里。腐朽,重生,这是生命的必然。只是,一个城市对待废墟的态度,折射出其关于时间层积价值的态度。都市废墟中,漫游者,迷失与冒险,介入一段被遗忘的时空;而创生者,如果他们没有俯下身,以朴素的心看待空间设计,他们将陷入景象的同谋。在一个各种意义都烟消云散的世界里,19世纪末巴黎的漫游者、1960年代的情境主义者和1980年代东京的路上观察者,以及今天豆瓣社群佛跳墙的小组成员,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踟蹰流连于都市,找寻着“别样的大陆”。
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
【美国】罗伯特·贝拉 著;孙尚扬 等译
【ISBN】978-7-301-34212-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4月)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B929.1 /B45
【简介】享誉世界的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贝拉教授《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这是他30多年孜孜矻矻的研究结晶,也是他的人生收官之作。
罗伯特 贝拉吸收海量的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文献,继承自黑格尔、涂尔干和马克斯 韦伯以来的宗教研究传统,系统而博学地重构了历史中的宗教。
以距今一万年为上限,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为下限,书中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人类早期文明至轴心时代的宗教演变,渐次讨论部落宗教,上古时代的宗教,以及轴心时代的以色列、古希腊、中国和古印度的宗教。
杜维明:“这本书受到了哈贝马斯、查尔斯 泰勒、汉斯 约亚斯和贝拉学生萧阳的高度赞扬。我们一致认为,这本书可能是自马克斯?韦伯以来,对宗教的历史和哲学的研究至为重要的原创性著作之一。”
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评论道:“这部巨著是一位领军性的社会理论家的丰富的学术生涯的思想大丰收,他在从事这一令人讶异的项目的过程中,吸收了海量的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文献。贝拉首先要探寻的乃是在我们人类的自然进化中,仪式与神话的根源,随后则探寻直到轴心时代的宗教的社会演化进程。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他成功地对留存下来了的一些世界宗教甚至希腊哲学的起源做了独特的比较。在这一领域,我还没有见过与之同样雄心勃勃和包罗万象的研究。”
电影,我略知一二
贾樟柯 著;万佳欢 编
【ISBN】978-7-5426-8420-2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5月)
【馆藏地】文科馆文学艺术书库
【索书号】J9 /J321
【简介】 《电影,我略知一二》是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也是写给大家的电影通识课,共十七讲。他以百来部经典影片为案例,从电影观念谈起,谈及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要用长镜头?什么是电影的运动基因?怎么理解创新和反叛?什么是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怎么做?纪录片不是电影吗?电影是一种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说表演是所有人的工作?等等。
导演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做出决定的工作,在创作的时候,支撑导演反应速度和质量的是日积月累的对电影的理解。无论你是资深影迷还是电影爱好者,都值得跟贾樟柯导演一同思考电影的这些根本性问题,它们正是电影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大众媒介的成因。本书既是对电影史与电影观念深入浅出的介绍,是贾导近三十年电影创作从业经验的总结,也是一部具有当代电影精神、个人风格明显的电影美学鉴赏指南,值得所有文艺创作者和受众阅读借鉴。
羞耻:规训的情感
【美国】彼得·斯恩特斯 著;聂永光 译
【ISBN】978-7-5452-200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4月)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B842.6 /S817
【简介】Choice杂志年度杰出图书奖,情感史首倡者彼得·N.斯特恩斯代表作。
一部关于羞耻的文化史,一种无处不在的社会治理术。
我们常将羞耻视为一种负面情感加以回避。而历史上,羞耻感在家庭、教育、刑罚、体育、政治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作用。社会用它来规范我们的行为、维持秩序、建立身份认同。
现代社会,羞耻感看似衰落,却仍在各种文化中延续,并不断被开发出新用途。而当新媒体时代的羞辱狂热给人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羞耻是否还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斯特恩斯比较东西方文化,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揭示羞耻无处不在的情感威力。
古诗词课
骆玉明 著
【ISBN】978-7-5594-7440-7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3月)
【馆藏地】文科馆文学艺术书库
【索书号】I207.22 /L991D
【简介】 《古诗词课》根据骆玉明老师多年来备受欢迎的《古典诗词导读》一课整理而来,在他的讲述中读者和诗词作者之间没有了时空上的距离,站在同一种处境上品味人生,读者在读懂诗词的同时感受自己的生命历程,治愈生活的焦虑。语言或俏皮幽默,或尖锐深刻,丝毫没有“说教感”,只有深切的关怀,让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
从《诗经》楚辞讲到唐诗宋词,这21节治愈人心的诗词课,用极具代表性的经典诗词还原古诗词中的人生境遇,深刻展现亘古不变的人性。
翻开本书,在骆老师的带领下轻松走进诗词深处,获得发自内心的感动!
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英国】拉纳·达斯古普塔 著;林盼秋 译
【ISBN】978-7-5477-4732-2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4年2月)
【馆藏地】文科馆政经法阅览室
【索书号】D735.161 /D12A
【简介】 印度德里,一个百万富翁与贫民窟并存,机遇和腐败共生的所在。自1991年宣布开放市场以来,因全球化崛起的新中产阶级,享受着现代化的奢华,同时面对着与本土文化传统之间的摩擦。长期存在的治安崩坏、贪腐、种族冲突、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缺乏,激化了新富阶级的不安全感和精神危机。而他们的巧取豪夺造就了大量贫困人口和犯罪,德里的无序、暴力、贪腐、歧视愈加严峻。无论富人、中产阶级、升斗小民、拾荒者,还是罪犯,无人能置外于这场毁坏与创造的矛盾。
作为一个从印度移往英国的二代移民,达斯古普塔以一种既亲切又好奇的心情重新回到自己先祖的土地上,以小说家的生花妙笔将德里的历史与当下和他的亲身经历交织成篇,为城市发展大潮下的疏离与残酷留下客观的纪录——在资本主义和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日,德里的经历也是许多城市共同的过去或未来。
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
张萌 著;史可鉴 译
【ISBN】978-7-5452-1992-0
【出版社】光启书局(2023年10月)
【馆藏地】文科馆政经法阅览室
【索书号】F326.29 /Z33
【简介】 一艘艘木筏顺流而下,将长江中上游的木材运送到下游城镇。林农、地主、伐木工、船工、牙行、钱庄、榷关,以及商帮与行会,组成了一个跨区域的庞大市场……通过木材的贸易与再生,森林仿佛“流动”起来,满足了整个清代中国的房屋、桥梁、舟车建造等需求。
本书讲述了这个庞大的市场如何运作,揭示了清代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奥秘。国家与市场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如何适应?清代森林的市场经济蕴藏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的文明重构
【英国】伯纳德·刘易斯 著;张楠 昝涛 译
【ISBN】978-7-213-11452-6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5月)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K937.4 /L76
【简介】 伊斯坦布尔,旧称君士坦丁堡,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也是历史上三大著名帝国的首都。作为东西方之间的门户,亚洲与欧洲的不同文化在此碰撞、融合。1453年,“征服者”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这座城市,使之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在奥斯曼人的统治下,这座城市从拜占庭的残余缩影再次成为广袤帝国与繁荣文明的中心。
在这部内容丰富的著作中,被称为“最后一位伟大的东方学家”的中东史大家伯纳德•刘易斯描述了15世纪至17世纪奥斯曼帝国伟大时代的城市发展及其文明重构。刘易斯依靠奥斯曼编年史家、诗人和欧洲旅行者的第一手资料,以当时的参与者和观察者的视角,配以奥斯曼的散文和诗歌,生动再现了伊斯坦布尔及其人民的社会生活,以及苏丹、宫廷官员、宗教学者等各大阶层的面貌。本书书写的不仅是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更是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灿烂辉煌的文明。
庄子:迈向超俗之境
【日本】蜂屋邦夫 著;张谷 译
【ISBN】978-7-5732-1062-3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5月)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B223.55 /F54
【简介】 本书依照《庄子》文本对庄子的人生和思想做了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讨论,通过“大鹏寓言——对世俗世界的超越”“庄子的生平——清贫自适的人生”“庄子思想的形成——与惠子的对话”“庄子思想的核心——齐物的理论”“道的体悟——技艺高超者的世界”“庄子的生死观——超越生死”等多个方面的考察,展现了庄子其人其学的魅力。同时,也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问题,我们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庄子?通过浸润于其独特的思想世界而从日常生活的种种心灵忧苦和世俗羁绊中解脱出来。
工厂日记
【法国】西蒙娜·薇依 著;王天宇 译
【ISBN】978-7-208-18156-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4月)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B565.59-53 /W54B
【简介】 如何摆脱工作中的痛苦和烦闷?为了像被压迫者那样感受压迫并尽可能真实地追求她所认为的自由社会,1934年12月,西蒙娜·薇依抛下哲学教师的身份,进入工厂。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位反叛的哲学教师轮流做切割工、包装工和铣床工,经历疾病、事故、解雇的折磨,遭受服从、羞辱和不公。这种残酷性给她留下了终生的烙印。
在这本《工厂日记》中,薇依记录下自己的观察、遭遇、工作时间和收入、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以及对这段经历的哲学和道德的思考。这本书是一份原始的文件,没有抒情,也没有感伤,展现出西蒙娜·薇依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和她始终站在劳动者一边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