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中文新书推荐(部分)

最后更新:2024-05-27作者:访问量:39

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

(美)白铃安著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馆藏地】文科馆1号密集书库

【索书号】J212.052 /B162

【简介】19世纪中期,八破画在中国发展起来。这类作品虽画面破损或略带焦痕,却以格外具象的手法,逼真呈现出书法、拓片、绘画及善本书页等文化遗存。无论是虫蛀的书迹、破损的页、烧焦的画作,还是如广告、票据和盖邮戳的信封之类的短时效物品,都可以在这类画作上被随机地、像碎片一样自由拼合。而这种堆叠散落的构图,既是对文化传统消逝的映射,也寄托了对受画人的美好祝愿。

这本探索中国视觉文化中“八破”起源的著作,以图文相间的形式,概述八破画的源流、介绍其重要画家及他们的代表性作品、阐释它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白铃安现任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她在波士顿出生成长,却精通中文,并对中华文化和艺术非常着迷。让我们随她一起,踏寻中国传统艺术中被遗忘的碎片,追索八破画如何开枝散叶,继而在众多艺术家笔下发展成一种既精彩又具有创造力的绘画样式。


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

陈保平,陈丹燕著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K820.851 /C44

【简介】上海是开放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性百年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蕴含和强烈的艺术气息。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始建于1924 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现今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和弄管会自治,国际化程度高。

本书由著名作家陈丹燕、陈保平等采访武康大楼里的居民,由居民们讲述这座大楼的历史。受访者有画家、大学教授、建筑系教授、作家、医生、物业经理、公司职员等多种身份,叙述了武康大楼和中国、上海近现代百年的历史,讲述了当时的文化演艺界人士以及公司职员等的丰富生动的人生故事。宋庆龄、孔二小姐、赵丹、王人美、巴金、郑君里、孙道临、秦怡、谢晋、王文娟等文化演艺界人士,在这座大楼以及附近穿梭,读了犹如身临历史之境。一户户普通居民以及他们的儿女的故事,传达出上海人的尊严、品味、情趣、自信和乐观等。书中,将注意力和立足点放在上海武康大楼社区民众的真实生活和存在上,弄堂历史、婚丧习俗、职业生涯、邻里亲情等被惟妙惟肖地讲述出来。寻求共同构筑的集体记忆,通过口述史记录民间的生活,为上海的城市更新提供文化基础。


大数据的巴别塔:智能时代的法律与正义

於兴中,张亮主编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馆藏地】江湾馆文科借阅区

【索书号】D90-053 /Y73

【简介】近年来,智能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法律伦理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本书记录了自进入智能科技时代以来中国学者、实务界人士对智能科技与法律伦理问题所作的诸多探讨,囊括数据治理、算法问责、人脸识别、数字素养等领域的热点话题。

这是一部“桥梁”之作。全书共十编,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将智能科技与法律伦理之间的冲突、互动与辨证娓娓道来,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领域的沟通,拉近专业人士与业外人士之间的距离,为科技向善贡献一份力量。

於兴中教授,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国际著名法理学家。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the Anthony W. and Lulu C. Wang讲席终身教授,澳门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澳门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法律与社会理论、比较法哲学、中国法与法律历史和宪法。


对机器人征税:如何使数字经济适应AI?

(瑞士)泽维尔·奥伯森著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馆藏地】江湾馆文科借阅区

【索书号】D912.204 /A381

【简介】AI的发展及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让机器人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工业经济和高端服务领域。乐观主义者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会摧毁许多工作岗位,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工作机会;悲观主义者认为智能化机器人最终会影响整个人类命运。无论如何,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势必会减少税基,给每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机器人征税则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本书作者试图为AI和机器人提供一个切合实际的税法上的定义,并考虑赋予机器人法律人格。本书详细探讨了未来机器人税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侧重于机器人的使用征税,第二阶段则将机器人视为独立纳税人进行征税。

泽维尔•奥伯森,哈佛大学博士,现为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学院国际税法教授,从事税法和商法业务的执业律师,是一位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国际税法专家。


法科知识人 : 现代中国早期60位典型人物重述

孙笑侠著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2023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K825.19=6 /S98

【简介】本书从中国百年法科知识人中遴选出60位,作为历史样本进行考证或评论。以全面的新视角和丰富的原史料塑造了中国近现代法科知识人群体形象。从知识功能与知识演进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科知识人作出历史阶段与进化类型上的划分:新知先行者、政治行动者、职业行动者和学术静观者。这批法学人 物的经历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先行者和见证者,借由本书的论述可感受他们的行迹与情绪,了解他们与传统、与时代、与人性既相逢于种种事件,又遭遇着种种冲突。这批法科先行者,共同为法治现代化和法学自主性贡献了力量。


缄默之疾:坦桑尼亚艾滋病流行的人类学研究

高良敏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馆藏地】医科馆中文图书区

【索书号】R512.91 /G26

【简介】本书旨在通过坦桑尼亚巴加莫约县(Bagamoyo District)及周边国家或地区两学年的田野调查,探索艾滋病广泛流行背后的社会文化过程。以往对艾滋病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三个,一是疾病视角,二是文化隐喻视角,三是社会结构视角。疾病视角是生物医学的专利,将艾滋病纳入病理学解释是其应有之义。艾滋病不仅仅是生物学现象,而且充满了文化想象力。在这个意义上,我基于田野调查中“邂逅”的种种艾滋病相关的身体表达、身体实践中的“隐喻”,来诠释“隐喻”背后承载的主体性。同时,人们往往将艾滋病同不良生活方式、贫困、愚昧、缺乏道德联系在一起。社会结构视角的代表人物是医学人类学家保罗·法默(Paul Farmer),他提出“结构性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认为艾滋病流行的背后是社会结构的后果,也是社会结构施之于身体的暴力,这些结构性因素包括阶层、性别、民族和年龄等等。但我一直期望从早已“疲劳性”的“结构”分析中抽离,挖掘主体性,揭开社会文化表达之“缄默”的面纱。


互联网与民主

(英)史蒂芬·科尔曼著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2022

【馆藏地】文科馆政经法阅览室

【索书号】D082 /K371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互联网一直被学术界以革命性的方式接触——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性动态的媒介,它引发了重大的技术变革,并带来了政治和社会变化。史蒂芬•科尔曼的书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互联网能加强民主吗?科尔曼以两个让民众认为代议制民主有意义的问题为引,即民众感受到其在民主中的地位,以及协调的问题,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传播技术不会缔造或取代政治现实,而只能为创造一个比目前所拥有的更为丰富的民主而努力。作者直面互联网的无处不在与西方民主的逻辑对立,研究了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远距离通信技术——电视,是如何被作为促进民主的媒介看待的,分析了在已巩固的民主制度下,传统的政治沟通做法在互联网时代所发生的种种改变,并在认同民主的某些特征有可能在将来继续存在的同时,呼吁更加不拘一格且充满想象力的思考出现。最后,作者总结了民主能力建设的四个方面,即公民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来成为自主、广识、善思和高效的社会行动者,以推动民主向更加包容、文明和审慎的方面发展。


图像与爱欲 : 马奈的绘画

沈语冰著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2023

【馆藏地】文科馆文学艺术书库

【索书号】J205.565 /S44

【简介】谈到马奈,许多人会说,他是第一位现代主义画家,是印象派之父,他的绘画充满了平面性。那么,我们经常听到的这些关于马奈的评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来说,马奈到底做了哪些创新和突破呢?我们从一件马奈的作品中,又能看到和读到些什么呢?


作为一部国内不可多得的关于马奈研究的专著,《图像与爱欲:马奈的绘画》围绕上述问题,从图像学、艺术社会史和视觉考古学等研究视角,试图综合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的跨学科视野,对马奈艺术生涯中几个重要的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本书以六个公共讲座为基础,将马奈研究的海量文献与个人洞见融会贯通,学术和可读兼具。此外,书中配有精美的插图百余幅,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文中内容,也可以帮助读者愉快地欣赏马奈的作品,犹如置身于美术馆之中。


一个完整的巴勒斯坦:英国委任统治时期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

(以)汤姆·塞格夫著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K381 /S12

【简介】1917年,英军挺进耶路撒冷并实际控制巴勒斯坦。英国人大笔一挥,同时向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许诺:他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这片应许之地变成了两项承诺的标的物。尽管英国人“签收”了“一个完整的巴勒斯坦”,但在殖民政府进驻之前,巴勒斯坦实际上就已经被分成了两半。英国人的到来并没有给这片土地带来和平,三十年的混乱治理,引发了时至今日仍无法走出的冲突与战乱。

利用大量未开发的档案材料,本书作者塞格夫创新性地探索了巴勒斯坦国建立之前的戏剧性时期,重建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和悲剧性失误的动荡时代。他介绍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艾伦比将军、阿拉伯的劳伦斯、大卫•本-古里安——以及一系列的拓荒者、特工、外交官和狂热分子。他追踪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逐步走向对抗的过程,通过再现巴勒斯坦各民族各阶层人士的活动与人生,带领读者重新思考和探索这一段苦难的历史。

《一个完整的巴勒斯坦》充满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对所有视角都很敏感,出色地描绘了一个帝国的衰落、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另一个国家的悲剧。


伯利恒

(英)尼古拉斯·布林科著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K381 /B97

【简介】伯利恒,是一座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古老城镇,被誉为“世界历史的支点”,那里承载着如此多的意义,有历史,有神话,有宗教。它生动地活在每个人的想象之中,每年有250多万游客前往。对有些人来说,伯利恒仍是Bible里描述的沙漠边缘的小镇;对有些人来说,它困在一堵墙内,周围是以色列定居点以及敌对的定居者和士兵。

英国作家尼古拉斯•布林科在伯利恒生活多年,他从自己生活在其间的内心体验出发,用十三个章节讲述了伯利恒的前世今生。他从公元前九世纪的洞穴和雕刻讲到当今复杂的政治,带领读者通过其石街和沙漠洼地、修道院、水渠和果园,从各个角度和时代展示了这座城市的面貌,也不可避免地揭示世界上最棘手的政治问题之一。伯利恒是自豪感和财富的源泉,也是一个绝望、贫困和暴力已成为常态的地区。它是共存的灯塔,可以照亮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作者认为,如果那里有形的遗址幸存,而回溯到古代历史的脉络却断裂的话,结束以巴冲突的机会也将随之失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