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齐格蒙特·鲍曼, (爱沙) 瑞恩·罗德著
【出版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C91-095.61 /B37
【简介】 齐格蒙特·鲍曼,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
他曾与塔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瑞恩·罗德邮件往来,探讨“现代人的自我”;并对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概念、人类处境的基本关键词——自我,进行全面梳理;为活在不确定时代、自我时刻晃动的我们这代人在“自我与社会冲突时如何自处”提供了更内在的理解。某种程度上,“现代史”是一部“自我”的历史。自我是如何产生的?个人如何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当今世界,自我的模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技术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还是诱使我们放弃现有的自由?
鲍曼与罗德棋逢对手,结合他们各自的社会学、哲学、文化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在流动的现代世界中,如何理解复杂的自我”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引人入胜、广阔且深入的对话。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荷)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著
【ISBN】9787222224926
【出版者】云南人民出版社
【馆藏地】文学艺术书库
【索书号】I563.45 /W74W
【简介】柏林是一座博物馆之城。1994年夏,无条件投降博物馆关闭,数万苏俄士兵离开柏林。不久后,有了一个“俄国人在柏林”的展览,里面有张长长的纸条,写着被俄国人毁掉的每一条柏林街道的名字。
柏林动物园,住着活海象的水池畔,有一场不同寻常的展览,陈列着从海象罗兰的胃里找到的所有物品:打火机、婴儿鞋、儿童水枪、啤酒起子、塑料小汽车……
柏林的跳蚤市场是开放的博物馆,展览着过去与现在每一天的生活,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得到和解,每样不超过几马克;各种幸存下来的军装与肩章和谐地堆叠在一起,主人已经死了很久,飞蛾是它们唯一的敌人。不拘来自何方的人都可以做生意,有巴基斯坦人、土耳其人、波兰人、吉卜赛人、前南斯拉夫人、德国人、俄国人、越南人、库尔德人、乌克兰人……已逝的日常,时间的垃圾,都被他们当作纪念品在这里贩售:别人家的相册、不走的表、破口的花瓶……
生活破灭的故事只能一点一点地被讲述。事物比人们更持久。相册比主人寿命长。漫长的生命隐藏在旧外套里,在毫无意义的物体里。当一个国家消失,集体记忆也会消失。身边的物体消失了,对日常生活的记忆也会消失。但我记得一切。第一罐南斯拉夫洗衣粉。第一部南斯拉夫电视剧。加夫里洛维奇肉酱。
——“我们这里所有的人,都只是会走路的博物馆展品而已。”
(美) 史景迁著
【出版者】南海出版公司
【馆藏地】文科馆政经法阅览室
【索书号】D442.9 /S57AA
【简介】 清代郯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东小县,默默无闻,但多灾多难。妇人王氏,一个疑案记录中昙花一现的受害人,在飘雪纷纷的夜晚,惨死于丈夫之手。
利用县官回忆录、地方县志与《聊斋志异》,史景迁还原了17世纪末这个边缘县城的生存样貌:普通百姓挣扎于战乱、贫困和地方暴力中,没有官场人脉帮忙应对,也没有强大的宗族可以倚赖;无名女性没有法术和金钱做靠山,婚姻可能是毫无欢乐的陷阱,舆论与道德的纠缠随时将她们置于死地。
穿梭于聊斋的幻梦与郯城的苦难之间,他们在崩解的现实中,苦求肉身与道德的基本生存,在亦真亦幻的志怪故事中渴望正义的降临。这是一个有关幻想、肉欲与不安的故事,是对当时的郯城恰如其分的注解。在人鬼莫辨的世界,人们详实而真切地体味命运的尖厉。
正常接触
王占黑著
【ISBN】9787222230071
【出版者】云南人民出版社
【馆藏地】文科馆文学艺术书库
【索书号】I247.7 /W3912C
当社会失序,我们如何记住那些奋力求生的“浮岛时刻”?
在无法被定义的时间里,人和人的距离可以有多远?又可以有多近?
作者通过书写普通人在社会公共事件中的境遇,往庞然大物身上镌刻个体难以磨灭的生命印迹,以共同的记忆抵抗未知的命运。
非此即彼 : 社会科学研究指南
陈硕著
【出版者】团结出版社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C0 /C472
【简介】“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是苏轼观赏吴道子画后的评价。学术评价与画作欣赏有相似之处:创新总是孕育于严格训练。训练的意思是把一套技能在结构视野中分解,然后针对不同分解部分加以简单重复。简单重复意味着可以不需要知道背后的原因,不断练习即可。书名《非此即彼》来源于此,本书试图为读者提供社科研究训练的基础操作指南。
在这本书中,作者会依次讨论价值观、学术世界、学术习惯、论文撰写、论文拓展及研究技能。同时,每节后面会附上练习题,旨在读者巩固。
与达洛维夫人共度一天
张秋子著
【出版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馆藏地】文科馆文学艺术书库
【索书号】I106.4 /Z331A
【简介】张秋子已经带领学生读了五年的《达洛维夫人》,本书基于她五年来共读的课堂笔记与反复思考。该课堂并不是对一部文学作品的学术研究或文本批评,而是选取《达洛维夫人》为底本,生发出一系列对文学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不论授课与写作,都贯穿了她与学生们共同发现的文学现象,并且以结合生活中的切身体验为特色,展现文学与每个人可能发生的关系。不论是否读过《达洛维夫人》,都可以应邀与达洛维夫人共度一天,开始一场包罗万象的文学漫步。
刘子超著
【出版者】文汇出版社
【馆藏地】文科馆文学艺术书库
【索书号】I267.4 /L7613
【简介】从北到南,由冬入春,穿越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8个国家,23个城镇,再度见证世界的细碎与广阔。
这里诞生了奠定欧洲文明基础的古希腊文明和拜占庭文明,也是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分庭抗礼的场所。这里是大国兵戎相见的战场,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交锋与较量的熔炉。
往事并不如烟。跟随刘子超的脚步,沿着现代历史开始的道路,来到血与蜜之地。火车穿越于山谷的黑色皱褶,历史的幽灵总在不经意间出现,帝国的残影荡漾在亮绿的河水中,人类的爱与恨,将一一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这是一本四处漫游的旅行文学,却讲了一个个寻找家园的故事。酷儿与诗人,难民和毒贩,凶手和受害者,信徒与商人,悉数登场。
在斯洛文尼亚,他闯入一场诗歌沙龙,看见诗人如何用语言重建家园;在黑山的深夜,少女接线员忙着为遥远的美国人订比萨,自己却从未尝过一口;活在南斯拉夫旧梦中的克罗地亚青年,可以修好一切东西,却修不好自己;选择“躺平”的波黑银行职员,却大声质问中国年轻人:“你们生活在中国,为什么要躺平?”结识塞尔维亚的电商教父,他感受着全球化的浪潮,眼里的世界平滑且没有任何阻碍;碰见希腊经济危机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喊着左翼口号,大声地说:“我们也是巴尔干国家。”
巴尔干变得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像一个形容词,充满伤痛、挣扎、求索和希冀的复杂含义。穿越历史漫长的阴影,抵达布满弹孔的时间现场,一路收集飘零人的血色故事,去探索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问题,一个始于巴尔干却与我们每个人都相关的问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何处为家?
苏北人在上海 : 1850-1980
(美) 韩起澜著
【出版者】上海书店出版社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K295.1 /H151
【简介】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绘画中的真理
[法]雅克·德里达
【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
【馆藏地】文科馆文学艺术书库
【索书号】J0-02 /D351
【简介】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探讨艺术、哲学和真理之间关系的著作。德里达运用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理论,对艺术作品的固定意义进行质疑,强调了作品的多义性和开放性,分析了语言和图像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德里达还与其他哲学家,如马丁•海德格尔的对话,探讨了他们对艺术和真理的不同理解。
本书是德里达对艺术哲学的重要贡献,它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观念,为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它们在表达真理方面的潜力。
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
张长水著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理科馆应用学科借阅室
【索书号】TP18 /Z317
【简介】 《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用科普化的语言介绍了搜索、计算机视听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多模态信息处理等人工智能系统中的基础算法和数学模型,它们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基础。通俗易懂地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人工智能工作的基本规律。让读者真正搞懂如何给机器装上眼睛和耳朵、如何让机器理解人类语言、如何让机器拥有知识、如何让机器懂逻辑会推理、如何使机器人的言行符合人类的规范。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趣味十足的情景对话插画更增加了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