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ost City: The Forgotten Virtues Of Community In America

《失落之城:美国被遗忘的社群美德》

发布时间:2015-09-24浏览次数:61

The Lost City: The Forgotten Virtues Of Community In America

书名:失落之城:美国被遗忘的社群美德

出版社Basic Books

索书号K712.9/E33

作者简介:艾伦·埃伦浩特(Alan Ehrenhalt,美国记者、编辑,研究多集中于政治领域。曾任Governing杂志执行编辑,并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报刊开辟专栏。为表彰他作为记者在政治科学所作出的努力,曾于2000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布的麦克威廉斯奖项。著作主要有:《野心美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bition)、《失落之城》(The Lost City)、《镜中的民主》(Democracy in the Mirror)等。

 

 

 

现代人的生活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我们总是能在教室、餐厅、街道、会议室里,看到忙碌紧张的神情、奔波的身影。在这个日益物欲化和功利化的社会,我们似乎忘记停下来问一问自己的初衷是什么?梦想是什么?为何从前的日子舒适而又惬意,如今的日子忙碌而又浮躁?从早前微博上对昔日淳朴生活关系的热烈追忆,到近来被传的沸沸扬扬的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案,人们越来越发觉现有的生活与以往相比,从前的生活方式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正在转化成一种美、一种好、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从前慢》以其简单的文字迅速在微博上走红,引发众多网友对以往纯粹悠远的生活的追忆。为什么这首小诗特别能吸引当代人,不仅是因为它概括了我们普遍的感受,即对于快节奏下慢生活的向往,更因是这“慢”里透着的人性朴素、忠贞、容忍的美德。本书《失落之城》的作者艾伦同样对美国以往单纯美好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追忆,并期待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回顾,希望能够引发世人对当今现实生活的对比和反思。

作者艾伦写道,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现在的美国人面对着多种多样的选择,权威开始不断被质疑。不论是在人性解放的精神层面,还是生活水平的物质方面,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就是在科技带给我们越来越便利的情况下,原先的社群美德却逐渐被人们遗忘。现在的人们反而越来越少地去关注身边的人,不再在意周围人的行为和看法。与此相对应的是,犯罪也被逐渐地认为是个人的事情,与社会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因为人越发被视为是生活在这个社会的独立个体,完全不用考虑周围人的态度,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淡薄。艾伦为了探究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人在德性上的变化,带领读者穿过当前失落的城市景观,重回40年前的美国社会生活。他详述了20世纪50年代芝加哥的街道、家庭,学校,以他的视角,使读者看到教堂担任社区生活的道德和教化中心,看到贫民区的希望与榜样,看到在多种文化在一种不成文的社会规范下和谐共处的面貌。

20世纪的50年代,被视为美国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十年里,美国人对社会共同体的意识十分强烈。在艾伦看来这是现在美国社会最缺少的东西。艾伦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以芝加哥为范本,介绍了当时的建筑、学校、贫民窟,以及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彼此之间的交往关系。那时候的民风简单纯朴,即便晚上不锁门,家里也不会进贼。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和睦,邻里之间的相处也非常融洽。政府要求民众学习道德规范,学校在教授学生时以及企业在管理员工的时候也会认真践行这些道德规范。芝加哥的民众认为犯罪是一件严重的社会事件,是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情,“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人,你必须远离它”。因此,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芝加哥也会有犯罪行为的发生,但是并没有在民众中产生恐慌的心理。强烈的道德观念在当时是深入人心的。夫妻双方会认真地看待彼此对于婚姻的职责,将婚姻认为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并会将之发展成为一段稳定长久的关系。以这种社会关系的稳定性为例,50年代里诸如此类的社会关系还有许多,例如朋友关系、工作关系、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等等。

艾伦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权威化的社会生活虽然在塑造民众共同意识的方面有着显著的成效。这让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但是也包含着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为6070年代的青年人的反叛运动埋下了伏笔。艾伦以《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1987)这部电影为例,进一步向人们展示了当时权威对平常人生活的影响。剧情以5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罗宾·威廉斯扮演的老师以前所未有的教育方式向年轻的学生们讲授课程,打破了学生对传统知识的理解方式。一名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反抗父亲让他成为医生的要求,在得不到父亲的理解和逼迫下,选择了自杀,老师也因此事被学校劝退。这名老师离开的直接原因并不是这名学生的死亡,而是他离经叛道的教学方法,当局者不可能容许这样一位充满异色的老师继续存在于学校里。在老师离开的时候,死亡诗社的学生在共同理念的召集下对他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然而,在经历了20世纪6070年代的青年人的反叛运动之后,美国人渐渐模糊了对生活的认识,他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50年代相比,那种长久稳定的社会关系不复存在,不少中年人开始回忆他们那时候单纯而质朴的生活。作者艾伦写道,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丧失了对共同体的依赖感,丧失了那些他们曾以为傲的美德和标准。人们仿佛不知道生活的真谛,庸庸碌碌地活在这迷失的城市。艾伦认为人们当前的社会生活与以往相比,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开始冲破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限制,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着多样的规划和选择。随着思想的开放,在具备多样选择的前提下,人们开始不断地重新审视婚姻,审视工作。与之相伴的离婚率开始上升,经济风险增高。人们对于好与坏的认识界限在不断模糊,道德感逐渐丧失,犯罪率也在不断地上升。犯罪不再被视为一件严重的社会事件,而只是个体性的、孤立的事件。

为什么在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社会反而面临着种种的威胁呢?艾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只是在各章节回顾20世纪50年代的生活方式时简要地提及。他认为,现在政府和学校不再像以往那样明确地重视道德规范的地位,另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移动性的增加,也使管理的难度增加。

艾伦写此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对现有社会的批判和审视,不是对当下的生活境遇有多么的不满意,更多的则是对以往经历和消失美德的追忆。他希望通过重新重顾20世纪50年代的生活,能唤起人们对以往那种彼此信任、热心、亲密等等美德的追求,为解决当下社会的一些问题提供参考。他说到“我们并不想重回50年代,我们想做的只是将它重新编辑,将好的东西拿过来。我们想拥有安全的街道,友善的杂货店……”。

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艾伦喜欢用具体的事例来阐释自己的观点,用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事件来吸引读者的眼光,以明畅的文字向人们描绘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的生活。如果艾伦能够更深入地探究这些社会美德被遗忘的原因,会更丰富此书的张力与“厚度”。《纽约时报》的书评写到:“《失落之城》并不是一本怀旧的书,艾伦用他独特的视角使我们重新注意到了那些被遗忘的美德,他使读者对现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反思。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书评作者:哲学学院博士生  张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