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雷神山下结金兰,白衣飒飒天下安”——援鄂校友施劲东医生分享会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福庆讲堂举办,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图书馆馆长陈思和,上医创始人颜福庆先生长孙、复旦大学放射医学所副研究员、颜福庆医学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顾问颜志渊,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医务科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行政副主任、原上海医科大学1996级校友施劲东,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毛华,复旦大学图书馆分党委副书记许平,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兼书画社副秘书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静安书法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常务副所长陈标,上医师生及校友出席。活动由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应峻主持。
在分享会上,施劲东自述他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出生、成长,从大理一中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开启医路。施劲东对上医感情很深,从入学前上医的入学通知书、学生宿舍住宿证、学生证,还有读书时代收集多色的校徽,都被他悉数珍藏着。
走出云南来到上海的施劲东,学成后依旧不忘家乡,他曾参与医院“援滇医疗队”,多次回乡支援,报答剑川的养育之恩。除了医疗支援,他还分享了多次出国交流的经历,最近一次是2020年1月,在意大利进修的他得知国内疫情肆虐,立即主动提出申请,提前终止了在意大利的进修项目,于1月28日回到上海,立刻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2020年2月19日,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派出由50人组成的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施劲东担任队长奋战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其实,这也并非他与烈性传染病毒第一次交锋,从2003年SARS到2013年近距离接触H7N9,再到2020年前线抗击新冠病毒,每一次都惊心动魄,但每一次也都过关斩将。
施劲东结合他在雷神山医院工作时创作的三首诗《西行除魔之出征记》、《西行除魔之备战篇》、《西行除魔之“逐鹿荆楚”》分阶段讲述了医疗队在雷神山不同阶段的状况:出征时的雄心壮志,工作中的困难险阻,返程前的思乡与不忍离别……面对医学院的师生校友,施劲东还着重从医学角度全面介绍了新冠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经验。从第一视角为观众还原了雷神山医院的紧张氛围,因为谨慎与害怕,每个医务人员都反复检查口罩与防护服;然而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大家还是不顾个人安危,扑在病人身上调试仪器设备。
在与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教授的对谈中,陈思和馆长赞扬了施医生讲述的淡定从容。听着施医生开玩笑地调侃着援鄂时距离病毒不到十厘米的经历,观众们无不为医护人员捏一把汗。陈馆长指出,作为医者,正是因为他们收起了自己的恐惧,才让我们有机会在和平年代享受生命的喜悦。这也是在场医学生应该认识到的:生命短暂,能让患者多留存一天都是崇高的责任。
施医生相信,面对病毒的勇气来自上医代代的传承,从颜福庆先生建立上医时的勇气,到校园里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再到如今90后一个个挺身而出,这是流淌在每一个上医人血液中的基因。
在之前执行医疗支援任务时,施医生的老师送了他一首诗以壮行,施医生将它带在身上。在援鄂期间,他也拿起了笔,将心绪流露在诗行之中。同行的队友们也纷纷创作。返程后,由施医生策划,复旦大学图书馆设计制作了队员们的诗集。陈思和馆长题名“肺腑诗集”,双关意,一是来自抗击肺炎病毒战场的诗歌;二是发自医务人员肺腑的声音,书法家王朝宾题写封面书名。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陈馆长指出这样以诗明志的文人传统如此重现、传承,令人动容。
在互动环节,从事医药工作的81级上医校友与施医生交流了临床医疗与制药行业的协作。来自儿科医院的研究生向施医生请教了如何保持从医初心与科研路上如何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得到了施医生暖心的答复。
施劲东医生结束援鄂任务返沪后,了解到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的抗疫史料征集工作,不仅将自己保留的援鄂抗疫相关物品悉数捐出,还将自己的“上医记忆”一并留存在母校收藏。这些珍贵物品现收藏于“待到山花烂漫时”——复旦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和上医人文库。
陈思和馆长评价施医生勇担责任,带队出征,创作诗歌制作诗集,将珍贵史料捐赠与母校等举动,都是立言立功立德的不朽行为。上医创始人颜福庆先生长孙、复旦大学放射医学所副研究员、颜福庆医学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顾问颜志渊表示,上医有如此学生,颜公必定感到欣慰。
“待到山花烂漫时”——复旦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持续开放中,欢迎校内师生及附属医院人员预约前来枫林校区医科馆一楼大厅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