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开幕|写信不求人:民国白话尺牍指南与理想生活

发布时间:2024-10-25浏览次数:4

学术策展支持计划首场展览 正在进行

 

“写信不求人:民国白话尺牍指南与理想生活”正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展出 

本次展览是图书馆特藏中心“故纸探新”开放课题学术策展支持计划首个落地项目 

策展人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万益君 

 DSC08160

/Users/yijunwan/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41018210137/output_1.jpgoutput_1 

1015日下午,复旦大学图书馆分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馆长侯力强,复旦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处副处长恽小婧与“写信不求人”策展团队共同为展览揭幕。侯力强书记为策展团队颁发项目结项证书。新闻学院谢静教授、顾铮教授、李华强副教授,古籍所陈建华教授,历史学系张仲民教授,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周婧景教授出席开幕活动并与现场同学进行交流。 

 

图书馆是学术之“试验场”

也是知识的“媒介域” 

1924年,时任复旦大学图书馆主任、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为募图书馆建筑款拟《复旦图书馆计划》,其中所论“图书馆是学术之试验场”被特藏中心选定为“故纸探新”开放课题的核心要旨——图书馆之于人文学者就如同实验室之于科研人员,而文献就是研究创新与知识生产的原料。

2021年起,为支持在校师生与研究人员参与特藏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与数字化部发起“故纸探新”开放课题项目,让特藏资源更多地从书库、阅览室走向教学课堂、研究课题的视野中。20239月,“故纸探新”开放课题增设“学术策展支持计划”分组,支持入选者以展览形式呈现多元化的特藏文献与学术研究成果。同年底,“学术策展支持计划”申报并获得复旦大学校友基金资金支持。

 

复旦大学图书馆分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馆长 侯力强致辞


复旦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处副处长 恽小婧致辞

 

展览开幕仪式伊始,侯力强书记再次强调了复旦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特藏资源作为一个图书馆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源,不能‘只藏不用’,希望通过‘故纸探新’开放课题能够实现研究人员与特藏资源的双向奔赴,让特藏资源深度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同时特别感谢复旦大学校友基金对学术策展支持计划的资助,使开放课题项目能够继续深入开展。”复旦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处副处长恽小婧对展览顺利开幕表示祝贺,并向大家介绍了每年度校友基金支持项目的评选办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万益君发言 

事实上,本次展览内容生发于策展人万益君的博士研究论文《民国白话尺牍指南研究》。她在分享策展经历时讲到,“策展不仅仅是工作,还是我研究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策展过程中,我所面对的一切资料和观点,做出的所有判断与决策,都在不断地深化,甚至于改变着我对于白话尺牍指南本身的理解。可以说,策展的过程也就是我学术研究的过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谢静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谢静教授作为万益君同学的导师,非常支持她参与本次展览项目,并对她把学术生活和个人兴趣良好结合的研究状态表示肯定。谢老师提出,从法国学者德布雷的媒介学视角出发,图书馆支持同学们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展览实践,正是其“媒介性”的彰显——当书籍走出书库,与阅读和传播体系联系起来的时候,图书馆才成为了一种真正的媒介。就展览项目来说,谢老师认为此次活动为不同专业的学者、在校师生与校友等提供了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契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顾铮教发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顾铮教授非常鼓励万益君将本次展览成果纳入到博士论文当中。顾老师还在发言中谈到,“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好像不再积极地到图书馆来了。感谢万益君同学的展览项目拉近了我和图书馆的关系,也让我们看到图书馆的功能不仅只是知识的保留、传承和流通。图书馆本身就能成为一个新的知识生产基地,有这么多的资源等待我们去激活、活化。”

 

 

DSC_4415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李华强副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告系主任李华强副教授也表示,“图书馆开设展览支持项目,能够帮助同学们拓展研究视阈,同时也为从事视觉文化研究的同学们提供了新的展示与交流平台。即使在数字媒介时代,图书馆对我们仍然非常重要,对历史的思考,也一定是通过物理的触摸、肉身的体验才更加有效。” 

 

打造“参与式”文献展览

使图书馆成为“教育之流通处”与“第二课堂” 

图书馆副馆长王乐、特藏与数字化部主任张春梅在开幕活动中与嘉宾、同学们分享了开设“故纸探新”开放课题项目的初心。特藏资源如果只是被视为珍贵的藏品保存或陈列是非常可惜的,其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只有在专业人士的学术视野下才能得以完整的展现。以展览的方式再现学术研究视角与成果,也能够更好地普及、揭示特藏资源的内涵。因此,“学术策展支持计划”希望为展览打造出一种“参与式”的开放空间。 

图书馆在支持展览项目落地的基础上,还将继续开展一系列以展览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与宣传推广活动,从而更全面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扩大研究成果影响力。希望通过丰富的学术活动形式培育学科交融的创新土壤,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的“第二课堂”,实现“教育之流通处”的百年发展计划。 

今年四月,特藏部举办了“在图书馆做学术策展人”主题开放日活动。入选首期学术策展支持计划的四个小组在活动中分享了研究进度与策展计划,并围绕工作的难点与困惑等与相关领域学者、高校和公共图书馆的馆员们进行了讨论、交流。 

复旦大学古籍所 陈建华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古籍所陈建华教授曾在今年4月参与特藏中心的开放日活动,活动中,陈建华教授与万益君展开了深入交流。本次,陈老师作为开幕活动嘉宾再次来到特藏中心时,他感叹道,“作为一位在读博士生,能够将自己的研究专题付诸以展览实践,一定是她人生中很难忘的经历。这样一场学术展览,用感官与视觉的方式,经由图书馆丰富的矿藏,让我们切身体会到文献的重要。”

 

DSC_4457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张仲民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张仲民教授长期关注书信和日记研究,因此张老师对本次展览的主题亦有十分的兴趣,认为尺牍指南的商业性和公开性使其与私人尺牍区别开来,也是这个选题的新颖与特殊之处。他回忆道:“好几次课后,万益君都拿着研究资料与我讨论,也与我分享了展览项目的内容和一些疑虑。从她的研究中,我看到了不同于历史学的学科视角,获得不少启发。”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学馆学系 周婧景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周婧景教授曾参与本次项目立项评审。她提到,当得知学校图书馆已经在开展文献类展品实践时感到十分欣喜。文献类展品作为在博物馆领域中经常会被忽视的物证,需要新的阐释方法;而从文献中解读出的展览主题,让我们看到了策展视野的多元性。希望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图书馆的学术策展支持计划中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服务公众的表达。 

 

从学术研究到展览现场

把熟悉的题目陌生化

 

如何平衡展览的学术性与趣味性,是万益君在策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挑战。对展品文献“烂熟于心”的她,一直在思考如何与观众对话……“今天的人们甚至已经很少写信了,就更少有人了解什么是‘白话尺牍指南’。” 

第一个章节,也是展览的核心板块“民国白话尺牍指南书籍展”。策展人以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中心的馆藏尺牍书籍为主,结合上海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书籍资料,以及策展人的个人收藏,拣选出了大众、女子、儿童、青年、商人、恋爱尺牍中具有代表性的书目,并对书籍中的例言、内容和作者进行了展示和释读。 

第二、三章节“尺牍指南的社会文化景观”则是展览的延伸部分。试图打破展品全部为书籍形式的局限性,赋予展览更多视觉文化维度的尝试。 

在第二章节“关于尺牍指南的社会文化景观:代写书信”,策展人把28张摄影作品和10幅漫画、速写串联起来,再现了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末,跨越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中国“代写书信”的街头景象。白话尺牍指南意在强调写信不再需要“求人”,而“代写书信”却展现出了与之相反的“求人”写信的场景,两者在书信写作的“自主性”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第三章节“关于尺牍指南的社会文化景观:尺牍广告”,是对于第一部分书籍展“民国白话尺牍指南书籍展”的补充。策展人使用了民国报章中50幅尺牍广告,为观众提供了另一个认识和阅读尺牍指南的门径。它们作为尺牍指南话语空间的扩张,把尺牍指南的知识场域延伸到了更具公共性的方向。 

在有限且不连贯的展厅内,搭建一个由三个章节构成的非线性叙事空间十分不易。“我们尝试把书籍本身和它所在的时代语境切实地勾连起来,采用了按主题划分的横向框架来结构展览内容的方法。其实这样的书、这样的摄影图像和这些广告内容,分开来看,大概很难会进入到严肃的展品行列,但当它们被打通、编织到一起,学术上的跨学科视角和叙事上的话语空间就形成了,这也是本次展览的特色。” 

   DSC_4524  

结合展品中的趣文、趣图,策展团队为本次展览打造了多款随展文创纪念品。受到现场许多观众的喜爱。

(限量纪念品将在后续的对谈与讲座活动中随机掉落!) 

 

DSC_4584 DSC_4112

 


 

展览信息

写信不求人:民国白话尺牍指南与理想生活

 

策展团队

策展人|万益君

团队成员|胡佳璐、宋钊 

展览时间

20241015日起|每周一至周五 8:30-16:30 

展览地点

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大厅与四楼特藏中心展厅

 

 

 

供稿|万益君 侯茜

摄影|胡佳璐 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