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校园里的梧桐树又葱郁了起来,翠绿如盖。每值夏秋,漫步在这林荫道上的是复旦人的浪漫情怀。微风拂面,树叶窸窣,一如我们入学的那个夏天。两年时光,倏忽而逝,求学于兹,点点滴滴,弥足珍贵。回味过往,唯有二个词——幸运、充实!
2016年9月,14名来自天南海北(含1名马来西亚留学生)的青年学子齐聚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简称古保院),开始了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的专业学习。14名学子是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自2014年建院、2015年正式招生以来的第二批专业硕士生,是名副其实“杨浦二期古籍er”。我们有着历史、材料、生物等多种专业背景,对于古籍保护却都是实实在在的“门外汉”,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一切从头开始,比别人更加努力。
两年的日程排满了将近20门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涵盖文献知识、科技保护、修复技能三方面。
古籍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具有史料、文物与艺术价值,古籍修复的重要目的就是保护文献内容,保存保护文物与艺术形态。对于古籍文献,唯有清楚其内容、价值、特点,方能“因物制宜”,制定合适的保护和修复方案。重视文献知识和古籍修复传统技艺,既体现了古籍保护“藏用结合”的要求,也有利于古籍修复一改旧时的“匠气”。因此,学习文献知识,学会探究古籍的文献价值,便成为了我们专业学习的第一步。
我们对文献知识的学习基本可以概括为“三步走”。
第一步是学习基础知识。在中国藏书史研究课程中,我们从一个较长的历史维度,对中国古代的藏书知识和藏书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学习。上课诵读、翻译白文版的《书林清话》,虽然总会让我们感到“压力山大”,但确实也让我们的知识储备和古文识读能力有了快速有效的提升,从古籍保护角度来了解藏书历史。古籍整理课程专注于藏书家和藏书目录,让我们认识到了王渔洋、顾千里,了解到了天一宋廛、铁琴铜剑。版本鉴定课程专注于古代刻本,从行款版式到字体演变,从牌记到前序后跋,宋元明清,观风望气,过足了赏鉴古籍的“眼瘾”,增长了对各时期刻本特点的认识。
沈乃文先生(左一)教授古籍版本鉴定课程
第二步是复旦馆藏古籍破损状况调查。这是一项“新旧结合”的学习和实践。所谓“新”,新在技术和手段。我们学习利用Access数据库,进行馆藏古籍存缺状况、装帧形式、破损状态、书影采集等内容的调查登记。所谓“旧”,旧在对象和要求。我们面对的是馆藏的清代古籍,要求敬畏古籍、严谨登记。在破损调查中大量接触古籍,让我们从文献内容到版式装帧,再到破损状态,都有了更为直观和全面的认识。同时,调查的开展也为我们的编目实践打下了基础,为修复操作找到了目标对象。
第三步是古籍编目实践。经过前期基础知识和破损调查的积累,我们了解到了对于古籍来说的关键信息项和获取关键信息的方法,这使我们得以顺利上手编目实践。经史子集丛,题名、著者、出版项,回想起这些信息项,初识Calis系统时的满头雾水和快速上手后的成就感爆棚似乎就是昨天。
古籍编目实践
文献知识的学习贯穿了我们整个两年的学习过程,文献研究、破损调查、编目实践,三者相辅相承,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认识古籍、保护古籍的基础知识。
旧时的古籍保护与修复靠的是修复师个人的经验积累和直觉判断,如何修复、如何选料、如何操作,这些问题全凭感性认识,而缺乏科学依据。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科学手段的引入成为古籍保护和修复事业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我们的保护科技课程主要学习了手工抄造纸的特点及检测、常见微生物基础等内容。古籍的材质是手工纸张,手工纸根据材质、性能的不同可分为数十个种类,且同一种纸张的不同批次、甚至不同张之间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修复前,对待修复的古籍进行科技检测,通过测得纸张的种类以及厚度、色度、酸碱度、帘纹、纤维特征等,以此来选取合适补纸、制定修复方案,便更为科学和安全。
此外,在双面字迹文献(西文)修复的课程中,我们还进行了纸浆补书的探索和尝试,其无损修复的创新理念对我们产生了较大的启发作用。
学习使用测酸仪
学习使用纸浆补书机
文献知识和科技检测最终都是要服务于古籍修复实践的。我们的古籍修复实践课程经历了一个由做新到修旧的过程。
对于古籍修复的初学者来说,在动手给破损古籍“开刀治病”前,首要的是弄清楚救治对象的物理构造。知其如何得生,方可拯救其于将亡。在此方面,我们学习了传统雕版刻印、各种装帧形式“新古籍”的制作、拓片拓制与装裱、字画装裱等内容。从中,我们体验了传统雕版印刷写样、上板、雕刻、试印、修板、印刷的全部流程,学会了制作经折、册页、蝴蝶、包背、线装、金镶玉等装帧形式的古籍,了解了墨拓、朱拓、乌金拓的区别和拓片与字画装裱方法的不同。新作古籍和字画的实践,让我们全面直观地认识到雕版印刷、书籍制作和字画装裱的方法技艺,使我们能够以“知彼知己”的状态面对待古籍修复。
倪建明先生教授传统雕版刻印
学生版画作品
古籍修复是一项熟能生巧的手工技艺,修复手法有着高下之分。初学者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修复技艺不能达到直接上手修复真品的水准。因此,我们用实验书页,模拟进行了大量的修复练习。打糨糊、补洞、溜口、回折、压平、捶书、装订,这些步骤每一项我们都操作了数十上百遍,直到我们面对一张书页能够迅速反应出合适的修复方案并漂亮地完成修复作业。上手真品进行修复,最重要的依然是敬畏二字。敬畏先人的才智与创造,敬畏纸墨柔软竟战胜了时间,敬畏残渣碎屑每一片都独一无二不可轻易舍弃。小心翼翼地,我们从简单的穿线换面,到普通难度的补洞托裱,再到难度更高的修复旧经折、拓片砖,就像游戏中的“打怪升级”,我们一点点地学、一页页地修、一步步地走,两载春秋之后,得到的是知识更加牢固,技艺愈发熟练。
赵嘉福先生教授古籍修复课程
童芷珍先生教授函套制作
课堂操作实践、作品展示、实践报告
学生修复实践及作品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之外便是实践。
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多次访学、实习活动,足迹遍及扬州、杭州、苏州、宣城、上海、台湾以及日本等地。浙图孤山馆的古籍普查经验,扬州古籍线装公司的机器印刷与广陵刻印社传统刻印的对比,苏博优美的建筑设计,台北故宫贴心的展览和令人震撼的宋刊本,上海图书馆充实的修复实习,安徽宣城的宣纸博物馆和良才墨厂,日本藏书单位的藏用理念,现在想来仍能如数家珍,记忆不可谓不深刻。
日本访学,体验抄纸、制墨
扬州、上海图书馆实习
同时,在校内我们组建了古籍保护学社,向全校师生普及古籍保护的知识,吸引更多人关注古籍保护事业。我们曾带领社员至浙江美术馆、中国美院、上海半岛美术馆等地参观,举办传统文化体验课堂获评复旦大学优秀实践项目,社员版画作品展得到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报道。此外,我们还大力向社会民众宣传古籍保护,与学校周边社区合作,举办“线装家谱制作”活动。这些活动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社也连续被评为复旦大学五星级社团。
参观版画展、线装书教学、古籍知识宣讲、《中国人的故事》线装书创作
两年的时间很短,我们来不及多修几册书以提高技艺,更无法衡量我们目验手触过的古籍曾经历过怎样的辗转流传。两年的时间又很长,足够在我们心里埋下爱古籍、念古籍的种子,在我们的青春时代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毕业在即,14位“杨浦二期古籍er”即将奔赴各地开始新的征程。相信不管是继续念书深造,抑或踏上工作岗位,在故纸堆中尽情徜徉的这两年青春岁月,都将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难忘篇章。
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愿两年来相识相知的所有师生前路安顺,愿我们的古籍保护事业蒸蒸日上。
我们14只!